凌云
摘要:抗战剧《亮剑》里的一大高潮就是李云龙召集独立团的全部兵力,攻打平安县城,被军迷戏称为影响了二战进程的平安格勒之战。李云龙为什么这么大动静去打平安县城,难道只是为了去救自己被日军掳去的老婆秀芹?
抗战剧《亮剑》里的一大高潮就是李云龙召集独立团的全部兵力,攻打平安县城,被军迷戏称为影响了二战进程的平安格勒之战。李云龙为什么这么大动静去打平安县城,难道只是为了去救自己被日军掳去的老婆秀芹?
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何必弄出那么大动静?按《亮剑》原著中的观点,抗日战争后期,敌我力量已经产生质的变化,在华北敌后,日军采取收缩战略,放弃了一些孤立、次要据点,集中兵力据守相对比较重要的据点。而李云龙攻打平安格勒,就恰巧是在这个节骨眼上。以点带面,才形成晋西北地区看似乱成一锅粥,其实还是很有理论根据的一种主动行为。
原本日军发动侵华战争,还是很有底气的,认为凭借其完成初步工业化的现代社会,对当时半封建、半殖民,农业社会为主的中国,基本可以形成碾压效应。三个月打败中国,这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,也是日军中不少激进派将领的想法。可是世界形势并非古代封闭区域内的争霸,而是全球联动,日本侵略中国,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并非当初日本想象中,占领中国后有机会来从容消化胜利果实。
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,刚刚形成的工业能力也不足以让日本全面铺开战争;作为海洋国家,日本的重点必须是优先保障海军建设。然而日本花费巨资打造的海军力量,对于全面占领中国这种原本就是封闭的大陆型国家,派不上多大作用,因此占领中国的任务,还是得落在节衣缩食的陆军身上。
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,日本陆军对当时大多数中国军队都能形成压制,主要是日本社会整体社会效率比中国高。日军无论是在组织上,训练上,还是装备上都更现代化。除了这些硬件,软件上兵员的综合素质也更高,这一点也是新兴现代国家的优势。而具体到武器上,日本陆军与当时的中国军队,并未形成代差优势。日军的优势主要在于武器的使用效率。在火力投射方面,日军在各级部队支援火炮的配置上,几乎是按照压制中国军队相应单位配置;即便有极少数中国军队装备的火炮勉强可以匹敌,如忻口会战中的晋绥军,但也会因双方炮兵训练差距而被压制。
只是日军在中国侵占沿海地区之后,继续向内陆纵深进军,进入山区作战,火炮就由于机动上的限制无法形成优势之后,轻步兵武装芳年日军对中国军队的优势就没有这么悬殊,因此战事就随即陷入胶着。同时日军在占领中国广大地区之后,后方占领,也需要大量守备部队。这样一来,日军原本兵力数量不占优势的短板就进一步凸显。因此日军在战线推进到中国内陆以后,就出现了僵持的局面,始终无法把战术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。
不过这个时候,日军始终有个心理优势,那就是真到侵华部队确实无能为力时,背后还有着关东军这个军政结合的大怪物,这才是日本陆军的精华,所以对中国西部的攻略,在日军的构思中,最大的目标还是消灭中国军队的主力中坚力量。这点其实在战争中后期就很明显,日军几次攻略作战都是以消灭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为首要目标,而不是攻城略地,甚至在一些时候还会主动放弃占领的地区,撤回原防区。这一方面是日军兵力有限,占领的地区越多,需要的守备兵力也相应增加,日军实在没有这么多兵力。另一方面,维持这些守备兵力的后勤补给,对于日军来说也同样是非常困难的,所以干脆就放弃了。
华北地区不是日军眼里的主战场,只是需要治安强化的占领区,部署在华北地区的部队,大部分都是一线、二线部队的预备役组成骨干,再补充三线部队人员的治安混成旅团,当然这样的部队战斗力实在太差了,所以日军在每个旅团里都设立一支由一线、二线现役部队中抽调人员,组成的机动打击力量,一般每个混成旅团里有这样一个大队,以应对威胁程度较高的作战任务。
在华北地区,日军的常态部署状况是十来个日本兵,差不多也就是一个分队,相当于一个班,包括一个机枪组、两个掷弹筒手和五六个步枪手,带一个排伪军,守着一个炮楼。这种部署完全没有机动作战能力,就是守备。一旦受到攻击,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自己防守,还是需要呼叫支援。支援就是依靠之前所说的机动打击力量,一般驻扎在相对中心也便于机动的县城,中队分片下到就近的支援区域,真正负责主动进攻的,例如大规模扫荡这种,又是另外抽调的野战部队,和这些治安混成旅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。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随着在东南亚各地的作战,对兵力需求越来越大,日本首先是不断从关东军抽调部队,到1944年以后,曾经被誉为皇军之花的关东军,早已不复当年的情况,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,连日军自己都称之为是稻草人部队。华北治安军骨干又重新集中补充在华中地区的主战场,日军这时候已经没有战争之初的心气劲,人人都知道战争已经没有胜利希望,中国军队已经感觉出,这时候的鬼子比1940年之前的老鬼子好打多了。
日军在华北原本作为机动打击力量的精锐部队也在不断被抽调,留下来的少数机动部队,负责支援的范围越来越大,简单点说,原来十个瓶子十个盖,后来机动力量逐渐抽调,开始玩九个盖、八个盖、七个盖……到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,日本人大概已经到四五个盖子管十个瓶子的地步了。山本一木抓了秀芹逃进平安县城,平安县居然只有一个中队的日军驻守,而且周边支援力量距离既远兵力又少,偏偏李云龙熟知周边情况,大致估算出日军能调动的增援力量已经不足为患。
而自己撒出去化整为零各自发展的各营连,一收拢,光张大彪的一营就有两千人马,二营长连意大利炮都有了,加上配属独立团指挥的县大队、区小队,手里居然已经有了小一万的兵力,所以,也就干脆心一横,攻打平安县城!
李云龙包括八路军总部都不知道,此时日本人兵力捉襟见肘,差不多已经到了最低谷,从各个据点虽然可以勉强抽调兵力增援平安县,但这样一来,各据点的守备兵力就更加单薄,八路军各部队自然很快就会意识到这一情况,认识到有机可乘,就纷纷主动发起进攻。他们虽然不知道李云龙在大张旗鼓攻打平安县城,也难怪,当时八路军的通讯手段实在太落后了。一旦发现自己地盘上的日军被调走了,不是抽出去增援的日军兵力少,半路上遭到攻击;就是留守的日军非常薄弱,有机会拨掉据点。连战役开始后,日军让轻伤员带着重伤员回驻地,都被土匪看出了弱点,冲出来打死伤兵抢了武器补给。这就是各部分日军都已经失去压制所辖地区的能力了。
本来日本人还能虚张声势,勉强维持着一种平衡,但李云龙这一打,全盘调动,日本人处处露出马脚,被各地武装看出来。无论是八路军,还是晋绥军,甚至是绿林土匪,都是自发地上来捡便宜,无意中形成群起而攻的局面,捅破了这层纸的李云龙更没预料到,总部也没有预料到,要等事后各地情报汇总,才能知道端倪。但是当时整个晋西北,打成一锅粥的大动静,是所有人都没能预料到的,只是所有这些个动静,最后还是都要落在点火的李云龙头上。
而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,平安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的意义所在。
当然,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上,并没有这样一场攻打平安县城的战役,但《亮剑》这么表现,倒也不是完全闭门造车,当时的情况完全是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。
(本文图片来自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