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谈到历史上皇帝的昏聩时,无不要提到晋惠帝司马衷,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何不食肉糜?说的是司马衷当政期间,国家发生灾荒,官员向他报告这个情况,说老百姓流离失所,没有饭吃,饿死的人不计其数。司马衷回了个经典名句:何不食肉糜?意思就是没有饭吃,为什么不吃肉呢?实在是可笑之极。但是据考证司马衷智商低下,近乎白痴。那么说出这样的话也就可以理解了。除了司马衷,好像历史上还没有第二个智商低下的帝王,尤其是在盛极一时的大唐,皇帝的智商那都是超过120的。然而,就是在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时期,偏偏发生了这样一件事。
何不食肉糜
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一十七:天宝十三载八月,上(唐玄宗)忧雨伤稼,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,曰:雨虽多,不害稼也。上以为然。扶风太守房琯,言所部灾情,国忠使御史推之。是岁,天下无敢言灾者。说的是公元754年,关中长安一带,水旱灾荒不断,当年秋天大雨连续下了两个多月,房屋倒塌,庄稼受损,人民痛苦不堪。唐玄宗担心庄稼受到伤害,宰相杨国忠不知从哪儿找来一株长得好的庄稼,献给唐玄宗说:雨虽然下了很长时间,但是对庄稼没有影响。唐玄宗深信不疑。扶风太守房琯上报灾情,杨国忠便找人弹劾他。从此无人敢谈灾情。
杨国忠
就在这人人谈灾色变的情况下,诗人杜甫以《秋雨叹》为题,连写三首诗,感叹秋雨下得时间之长,灾情之严重,黎民生活之痛苦,以实际行动狠狠打了宰相和皇帝的脸。
秋雨叹 其二
唐 杜甫
阑风长雨秋纷纷,四海八荒同一云。
去马来牛不复辨,浊泾清渭何当分?
禾头生耳黍穗黑,农夫田妇无消息。
城中斗米换衾禂,相许宁论两相值?
这首诗大意是:天天秋雨,久久不停,四面八方一片乌云。眼前走的马来的牛无法辨认,泾浊渭清怎么来区分?谷粒生芽,黍穗发黑,农民田夫的收成无法估计。城里斗米就能换到衾裯,只要两相情愿,哪管它值不值?
阑风伏雨秋纷纷
阑风伏雨秋纷纷,四海八荒同一云:写整个大地都被乌云笼罩,风不息,雨不停,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。首联紧扣题目,写秋风秋雨,连绵不断,天地之间,乌云笼罩。去马来牛不复辩,浊泾清渭何当分?写天地间一片浑浊,不能分辨牛马;由于雨水太大,黄河支流泾河渭河交汇处已经不再呈现泾渭分明的景象了。这一联化用了《庄子•秋水篇》中的句子:秋水时至,百川灌河,两涘渚涯之间,不辨牛马。
浊泾清渭何当分
禾头生耳黍穗黑,农夫田妇无消息,禾头生耳,指由于久下大雨,庄稼又长出了耳朵形状的新芽。黍穗黑是说因为长时间下雨,黍穗受到雨水浸泡已经糜烂。这一联写的是:秋雨久下,谷粒生芽,黍穗发霉,百姓受灾,但朝廷中没有人敢谈及灾情,百姓根本得不到关于赈灾的消息。城中斗米换衾禂,相许宁论两相直?因为秋雨不断,粮价飞涨,城中百姓为了活下去,贵重的衾袍貂裘换来的只是斗米,只要相许,谁还计较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呢?反映了百姓灾难深重,统治者腐败黑暗,不顾人民死活。
禾头生耳黍穗黑
这首诗极力描写秋雨之大,历时之长,对地里的庄稼和百姓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,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罔顾百姓的愤慨和对民生的关切与担忧。杜甫不畏强暴,不顾生命危险,敢于揭露现实黑暗,敢于打脸宰相皇帝,表现出关心民生疾苦、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。这首诗中表现出很强的忧患意识,堪称史诗。
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。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