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能手机时代,我们收到一瓶酒或从某个渠道买一瓶酒,或在某个饭局,是不是很喜欢掏出手机对着酒瓶的条形码扫一扫,看看到底多少钱一瓶?
但扫出的价位绝大多数是虚高的,甚至高的离谱。比如扫码出现的一瓶红酒或白酒的单价是3288元,实际的成交价可能只是288元,甚至更低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,无非就是商家的销售技巧而已:
1、扫码价很高,成交价很低,让购买者觉得占到了大便宜;
2、扫码价很高,买来送人或宴会饭局使用,觉得花小钱却有面子;
3、扫码价很高,收到酒的人会或觉得这个礼物还可以;
4、商家就是想狠狠的大赚一笔。比如一些所谓原装进口的红酒、国内一些白酒等,实际成本真的没几个钱儿——多发生在OEM品牌上。
这种手法,刚开始集中出现在红酒、白酒行当,后来什么礼品盒、粽子、月饼等均有使用,保健品更不用说了。实际上就是蒙事儿,虽然并不违法。
那这个扫码价到底是怎么来的呢?
现在普遍被使用的条形码由13位数字组成,然后由专业的工具生成可以扫描的条状图案,包含的是这款食品的身份信息,只有三点:哪个国家的、哪个厂商的、这个产品是什么(含商品名称、包装形式、规格、净含量),并不包含价格信息。
所谓扫码价基本有2个来源:
1、商家可以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自家账号的后台补充价格信息,但这不是法规所必须的;
2、商家和某些平台(APP)付费合作,赋予这个产品条码一个零售价,或做一个二维码来显示产品信息和价格。
至于价格怎么定,完全是商家凭心情。一些所谓原装进口的产品如葡萄酒,无法进入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的管理平台,其所显示的扫码价,完全来自其合作的商业平台。
那么,超市收银台结账时扫出的是什么价呢?是超市等零售商根据自己的规范,把所定的产品单价,在内部系统上和该产品的条码做了一个关联,和我们拿手机干出来的所谓扫码价,没有一毛钱的关系。
理性消费,不要被扫码价蒙蔽了双眼。